印度的乞拉朋齊被稱作「世界雨極」,在當地潮濕暴雨的氣候下,木材橋樑會很快腐爛。
為了滿足通行需要,當地的卡西族人利用當地樹木樹創造了活生生的橋。
村民利用印度橡膠樹的氣生根進行引導和編織,等待樹根生長15-30年,便形成了穩固的橋樑。樹橋長度從4公尺,甚至可到76公尺以上。
但樹橋最大的缺點是,需要的孕育時間很長,往往費時15年以上。
而且建置期間必須適時進行關鍵的調整和引導,這需要相當的經驗。
此外,建置初期的安全性較低。樹根生長環境需要足夠的光照、土壤和水。
樹橋僅可承載數十位村民通行、越過小溪谷,尚未發展出適合車輛通行的規模。
不過,相較於鋼筋水泥橋,樹橋有著驚人的優勢。
傳統橋樑壽命多在100年以內,雖然印度橡膠樹橋不是現存最古老的橋,
但是隨著時間增加,在漫長的歲月中,樹體一直在自我修復和加強。
普通的橋樑會隨著使用時間增加而遇到老化腐蝕等問題,也會產生安全上的問題。
印度橡膠樹橋則不同,只要樹木還活著,樹橋就不停地在成長和自我修復。
(參考自Sanjeev Shanker, 2015)
與人工建材不同,生物體本是由較複雜的多種成分建構。
單一樹體上可同時觀察到初生的氣根(肉質,密度最低)、開始木質化的氣根(密度增加、具有彈性)乃至於已木材為主的樹幹(密度和強度最大)。
樹橋建置成功後,不同生長階段的大小樹根彼此交織成複雜的樹根網絡,
這些多樣的樹體材料特性能夠有效分散應力,
即使是數百年後,隨著量體加大,樹橋的穩固性不減反增。
此外,建置樹橋的碳足跡也比傳統橋樑更低,因為活樹體就佔了大部分的材料,不需要長途運輸大量笨重的建材。而且造橋本身就是種樹的行為 ! 建置時幾乎不會汙染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