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不是一步步變成熟:用「#適應循環」重新理解生態演替
🌱 森林不是一步步變成熟:用「#適應循環」重新理解生態演替
🔶 我們以前怎麼學演替?
你可能學過這樣的過程:
一塊裸地先長出苔蘚、草,再來是灌木、陽性樹種,最後變成一片穩定的成熟森林。這樣有序的改變過程叫做#生態演替(succession),也常被畫成一條往上爬的「發展階梯」。
這套理論的假設是:自然界總是朝向一個穩定的「#極盛狀態」(climax community)邁進。
但,真的是這樣嗎?現實裡,火災、颱風、外來種、氣候變遷、人的干擾都會打亂這條路。自然的變化,可能是一場「重新洗牌」。
#自然與社會的生命循環:認識適應循環(Adaptive Cycle)
你是否曾注意到,森林在大火後會慢慢再生?或者,一個社會在經歷災難後,常常會出現新的制度與創新?這些看似混亂的變化,其實有一種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概念——適應循環(Adaptive Cycle)。
#什麼是適應循環?
生態學家 C.S. Holling 提出「適應循環
」的概念用來幫助我們理解生態系統如何在干擾與改變中生存與演化。
它建議演替不是單向的,而是四個互相交替的階段:
#成長階段(r)�在這個階段,資源豐富,系統快速發展。例如,一片森林在空曠地重新長出植物、樹木快速增長。
#保守階段(K)�系統達到穩定,資源被充分利用,但也變得僵化。例如森林裡的大樹壟斷了陽光,小樹難以生長,整體變得脆弱。
#釋放階段(Ω)�發生了災難或突變,例如大火或風災,原有的結構崩解,資源釋放出來。
#重組階段(α)�混亂中開始出現新機會。種子萌發,新物種競爭,一個新的循環開始。
在重組過程中,視有沒有原先的物種來源(土壤中留下的種子庫、隣近的物種移入⋯⋯ ),系統不一定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可能轉型成為另一新的系統。
這個循環就像是一個自然界的「呼吸」,不斷地讓系統調整與進化。每次擾動,不一定是壞事,而是下一次變化的起點。
🏞️ 案例一:太魯閣大崩塌──不是破壞,而是開始
在太魯閣峽谷,岩層因地震或大雨崩落,瞬間讓原本的森林毀壞(Ω
釋放階段)。但幾年後,我們會看到:
岩屑堆中出現先驅植物
吸引昆蟲與鳥類
小灌木慢慢恢復土壤結構
這些是「r 階段」的生命爆發,也許幾十年後又長成不同樣貌的森林。崩塌不是結束,是重生的起點。
🌲 案例二:阿里山風倒林──森林怎麼面對擾動?
2001 年桃芝颱風重創阿里山地區,大片柳杉林倒下。原本的「K階段」森林結構在幾小時內崩解(Ω階段),但接下來的故事令人驚訝:
林隙讓陽光灑入,地被植物快速長出(r階段)
有些區域出現原本不常見的闊葉樹
動物遷入,物種組成改變
這是一種「重組(α)」,森林不是恢復原貌,而是創造了新的組合,這就是韌性的展現。
🐸 案例三:林內濕地的人工與自然演替
雲林林內曾是農田排水地,後來被規劃為濕地,並經社區、縣府與 NGO 合作復育:
初期用人工方式導入水源、種植濕地植物(r階段)
成功吸引水鳥與青蛙,進入穩定階段(K)
幾次乾旱或洪水,導致生態波動(Ω)
新種出現、生境變動(α)
這個濕地的歷程,就像一個多次繞行的適應循環,每一輪都不一樣,卻保有生態功能。對於我們而言,在意的不是回到原先的狀態,而是維持#生態系的服務。
#不只是自然,#社會也是如此
這個概念不只適用於森林、湖泊或珊瑚礁。人類社會也有類似的循環:
經濟繁榮 → 制度僵化
→ 危機發生(如金融風暴)→
創新與重建。
傳統社區 → 現代化衝擊
→ 社會失序
→ 在地文化重新凝聚。
理解這個循環,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智慧地應對改變、面對危機,並設計出更有#韌性(resilience)的系統。
為什麼重要?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複雜,環境變遷、氣候災害、經濟動盪層出不窮。適應循環讓我們看到:
危機並不是結束,而是轉機的開始。
創新往往來自破壞之後的空白。(經濟學家稱為#破壞性的創造)
真正的穩定,不是永遠不變,而是能夠持續學習、調整和多様性(自然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社會、文化系統的多元)的潛力,也就是系統的韌性。
總結來說,適應循環提醒我們:世界總在變化中前進,懂得適應與再生,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
#附註:
適應性循環並不是說演替理論不對,而是換一個角度來銓釋⋯⋯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自然的規律。
Adaptive cycles 放到層級的概念中成為Panarchy是一個更有趣的想法。
想知道更多?
你可以從以下書籍與資源進一步了解這個概念:
Panarchy: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s i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Gunderson & Holling, 2002)
Resilience Alliance 網站:https://www.resalliance.org/
資料來源:
fb Yue-Joe Hsia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