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只有這幾家廠商來投標嗎?

永遠只有這幾家廠商來投標嗎?
機關以為有好多廠商搶著要接政府的案子、拿政府的錢?
🤔🤔🤔
其實在某些領域裡面,有興趣接政府案子的廠商就那麼幾家。
許多廠商的競爭力並不展現在接政府標案,他們甚至有討厭和公部門接觸的傾向,覺得接政府標案有太多無法預期的囉嗦事項要處理。
反過來說,會接政府標案的廠商就愈來愈形成自己的生態,展現佔有政府採購市場的競爭力。長久下來,機關能選擇的廠商愈來愈少。這反而才是真實世界中政府採購的案子,成果愈做愈讓人不滿意的常見原因。
💡💡💡
「如果你想要突破過去的限制,但你什麼努力都不做,只是依長官交代或依照前案文字來寫個招標文件,那麼會來接案子的,仍然是既有的那群廠商。」
有小小公務員根據經驗,建議承辦人必須要向上爭取時間。多爭取到時間,在寫出標案規格需求之前,先調查了解該實務界的生態,打破有可能來接案的人(廠商)的圈圈。不然只會招來那種「你們機關開出什麼需求我都能做」的長年配合嘴炮廠商。
「年輕,資歷淺及規模小」這些特質不見得與「能力不足」劃上等號,但在採購流程設計裡,基本上是將具有以上特質的廠商,歸類到不採納的一邊,對於具有能力的新廠商並不友善。
新廠商生存的難度越高,無法自行經營的狀況下就只能到大廠商的羽翼下生存,或是選擇離開這個產業,或離開這個地方。公務員應該要突破既有廠商的圈圈,下點工夫開出可以招到有能力的新廠商的標案規格需求。
在經驗分享中也有公務員說到,機關一定要有人先搞清楚業界在做什麼,不要到做下去了才看到想像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若完全以政府機關的角度來寫標案規格,不了解業界在做什麼的話,就好像在路上(或網路上)吶喊「為了節省交通時間,我想要買任意門~誰要賣給我?」一樣,只會吸引到奇怪的人。
一般人平常在買東西的時候,會先瀏覽一下各個商家有在賣哪些東西,不見得切合我原本想像的規格,但有可能看著看著就會發現「原來有這種產品可以達成我的目的」、「別家廠商有不同的設計」,然後重新形成對想要購買的產品樣貌的想像。
政府買東西,也必須要經過這樣的過程,不然可能會用高價買到一個寫著「任意門」3個字的盒子。至於裡面裝了什麼,反正驗收之後使用時一定都會覺得怪怪的,就不那麼重要了。
📣📣📣
「規格需求、設計」階段是相當重要的部分,這又跟政府內承辦人員(單位)的能力以及可分配時間有關。
想要改善採購案件品質,提出需求的業務人員以及採購人員本身的該領域專業是否足夠,是否了解真實世界(民間產業情況),以及單位風氣是尊重專業還是尊重輩分跟地位,大概就要從這幾點去努力了。
因為基層公務員很容易遇到荒謬的「臨時交辦業務」或者各種來自上級機關的催辦急件,在不把基層公務員的時間當作行政成本的狀況下,要求執行人員要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只是口號,對於實質沒有幫助。行政冗事的減量對於採購案件品質的精進也會有一定的加分。
--
小編OS:不努力的話,就只會和現在一樣啊啊啊啊啊😂😂😂
--
還有第二篇關於防弊的筆記喔
https://www.facebook.com/thinking4public/posts/1607863872602151

Share this:

CONVERSATION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