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ime d’un incendie le 31 janvier 2021, le doyen des arbres de Poitiers aura peut-être des descendants. Et des artistes s’y intéressent.

27th January2022

Victime d’un incendie le 31 janvier 2021, le doyen des arbres de Poitiers aura peut-être des descendants. Et des artistes s’y intéressent.

By with 0 Comments
Victime d’un incendie le 31 janvier 2021, le doyen des arbres de Poitiers aura peut-être des descendants. Et des artistes s’y intéressent.C’était l’un des « monuments » végétaux les plus vénérables de Poitiers. Le dimanche 31 janvier 2021, les Poitevins en promenade sur le chemin de la Matauderie, derrière le lycée du Bois d’Amour, découvraient dépités le spectacle

Pour une protection juridique des arbres hors forêt 森林外樹木的法律保護

27th January2022

Pour une protection juridique des arbres hors forêt 森林外樹木的法律保護

By with 0 Comments
 Pour une protection juridique des arbres hors forêtLa législation française actuelle ne permet pas de protéger efficacement l’arbre hors forêt, et ce en tant qu’être vivant. Certains articles de loi peuvent même aller jusqu’à lui porter préjudice. L’exemple le plus flagrant est présent dans l’article 673 du Code civil. La version actuelle de cet article date de 1921

一棵樹可以固定多少碳? Case 報科學

27th January2022

一棵樹可以固定多少碳? Case 報科學

By with 0 Comments
一棵樹可以固定多少碳? Case 報科學首先要先算樹木材積立木材積=(胸高直徑)2×0.79×樹高×形數胸高直徑(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後簡稱胸徑)是林木測量時,最重要的測量值,它不但與樹幹材積的關係相關,且測量容易、誤差也較少,因此是調查時相當重要的一項參數。顧名思義,胸高直徑指的是人類站立時,胸高位置處,該處樹圍的直徑長,臺灣胸高直徑位置,指的是距離地面 1.3 公尺處,與歐洲各國相同。樹高很直觀,就是樹的高度。測量樹高的方式不少,有直接測量、三角測量法等,雖然觀念簡單,但實際上測量作業卻相當不容易,一棵樹動輒十幾公尺,知名的【撞到月亮的樹】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甚至可以高達70公尺。因此,測量樹高遠比測量胸徑要花更多時間和力氣[2]。立木材積形態常數,是考慮前述樹幹並非圓柱體的狀態,將計算值乘以此常數,使材積數值趨近於真實的情況。形數可藉由查閱「臺灣林產處分調查用立木材積表」(簡稱立木材積表)得知,若想要測量的樹種類形並沒有列在立木材積表上,則形數以 0.45 計算。現在,假設我們要測量路邊一棵行道樹的材積,我們需要先測量它的胸徑、樹高。一棵胸徑 47 公分,樹高 11.01 公尺的行道樹[3],材積為:(0.47)2×0.79×11.01×0.45≒0.8646(m3)也就是說,這棵行道樹的材積量為 0.8646 立方公尺。[4]一棵活生生的樹木跟人一樣,含有許多水分,且並非通通由碳所構成,所以單位材積同樣要經過換算,才能知道這棵樹到底含有多少公斤的碳。材積換算成固碳量的算式如下:固碳能力 = 材積×絕乾比重×碳含量比例 絕乾比重指的是木材經過烘乾,水分完全蒸發後,剩下的重量比例,而碳量百分比代表絕乾狀態的木材中,所含有碳的比例。如果要從頭算起,需要花不少的時間,不過這裡提到的兩個數據,都有現成的文獻可以參考(表 1)因此,假設剛剛我們量的那棵行道樹為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那麼,絕乾比重為0.37,含碳量為47%,那麼,這棵樹所含的碳重為:0.8646×0.37×0.47 ≒ 0.150(t) = 150(kg)也就是說,今天路邊一棵胸徑 47 公分,樹高 11 公尺左右的樟樹,它的固碳量僅有 150 公斤(而已)。表1   台灣常見24 種造林樹種之絕乾比重、碳含量百分比及轉換係數商品名(Common name) 學      名(Species name) So1) C2)(%) Conversion factor3)針葉樹 (Softwoods)台灣肖楠 (Taiwan incense-cedar) Calocedrus formosana 0.54 48.57 0.262紅檜 (Taiwan red falsecypress)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0.42

同步大量結實 果實產量大小年 masting beavior

23th January2022

同步大量結實 果實產量大小年 masting beavior

By with 0 Comments
同步大量結實 masting beavior果實產量有大小年之分,同步大量結實(masting beavior) 那一年果實產量特別多的大年,和小年相比,產量可能差 10 倍。整個森林包括數百種樹木、灌木,週期2~12年不等,且週期不是非常固定。主要發生在風媒樹種,橡樹、山核桃、山毛櫸等。在大年,森林地上會出現大量種子日本橡樹種子數10年間產量變化(38 年:1980-2017)from the Kitakami Mountains同步大量結實週期2~4年不等可能原因有二個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在大年可能使果實的捕食者過度飽足,一小部分種子可以逃脫,隨後果實產量低的小年,捕食者缺乏食物,數量保持在低的水平,種子在未來有比較高成功發芽的機會。資源和天氣Resources and weather可能也和天氣有關,當年的雨量、溫度都會有影響。當年雨水充沛,陽光充足,產量就很高,有可能就會發生大年,會同步大量結實。如夏季乾旱,春季霜凍,開花受粉時天氣不良,造成落花落果,產豆就低的小年。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t_(botany)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4114https://www.x-mol.com/paper/5994535?recommendPaper=855075

This is a sliced Pine Needle magnified!

07th January2022

This is a sliced Pine Needle magnified!

By with 0 Comments
This is a sliced Pine Needle magnified! Image
Forest Schooling, Nature Learning, Earthschooling2021年12月23日上午9:30  · This is a sliced Pine Needle magnified!

dutch elm disease picture and post made by: Joshua Leathers.

06th January2022

dutch elm disease picture and post made by: Joshua Leathers.

By with 0 Comments
dutch elm disease  picture and post made by: Joshua Leathers. Image
A post from an arborist group: Customer treated several trees a few years ago for dutch elm disease himself (even though we do not have dutch elm disease here) using propanazole injections. This tree ultimately died and he cut it down and found this pattern. All the still living trees also have raised vertical sections in the same

接水泉水

01th January2022

接水泉水

By with 0 Comments
 接水泉水資料來源:https://youtu.be/CC0-fJ61RVEhttps://youtu.be/WnSZBsDo67E已由「宅水電」設為置頂山城老怪3 週前 (已編輯)師傅應該是很少用PE管做接管吧~ PE管跟PVC管搭接用膠水是黏不住的,就算暫時黏住了、用不了多久就會鬆脫 所以我們在山上接水,不管是甚麼尺寸的PE管,在做接口(三通)時,都一定會用PE管專用接頭(俗稱鱸鰻頭)做搭接,除非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PVC接頭施工(但一定會鎖上白鐵螺絲加固,但有個缺點,如果使用PVC接頭,鐵定會漏水) 另外,在取水口下方適當落差處也是需要做一個洩氣孔的(有充分排氣的話,出來的水絕對會飽管、而且水壓會很大) 洩氣孔的設置可以使用排氣閥(有專用的排氣閥可購買、一顆大概兩三百元),或者用不鏽鋼螺絲直接鎖在水管上,然後放鬆(不要旋緊,就可以洩氣了,但這樣用會漏水) 另外一個重點 取水位置的設置,絕對不可以在水流衝擊處(即有泡沫處),因為在水流衝擊處容易會被雜物堵塞,如果山洪暴發之類的情況時也容易被沖毀 一般而言我們都會從水流衝擊處設置引流管,將水引流到旁邊不會受到衝擊的地方(過程中也可以適當設置阻擋雜物的裝置),然後再挖一個沉澱池、由沉澱池中取水 建議師傅有空去把這個案子改善一下,不然會被打槍喔~ 如果這個案子由我規劃的話,我會用四或五英吋管(PVC管即可)在水源處拉一個引流管,然後在下方放兩個PE桶(600公升那種、下方要有2英吋排汙口)做串聯,引流管的水直接引流到第一個PE桶上方,PE桶上方蓋一個不鏽鋼網子以攔截樹枝、樹葉等雜物(要做坡度、讓雜物自動掉落),並在第一個PE桶裡面做第一次沉澱後流到第二個桶子做第二次沉澱(也可以在第二個桶子裡面放乾淨的碎石做過濾),然後水管再由第二個桶子接水。 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不用怕雜物阻塞水管,因為大的雜物會被不鏽鋼網攔截後掉出來、泥沙等雜質也會在兩次沉澱後大量的減少,日後要清淤時只需要把不鏽鋼網拆下來清一下、PE桶放流清洗即可。 Ps.小弟我在原鄉飯店服務,飯店用水是好幾公里外山泉水接回來的。原來師傅真的沒做過用PE管接山泉水的工程,那麼會搞這烏龍就真的怪不得了~ PE管的搭接有非常多的方式,有客家系的用PVC管接合加鐵線螺絲加固的土炮法,也有土豪系的專用接頭接法,更有工程系的熱溶接、火烘布、套焊接法,但依照個人經驗,最穩妥、最方便的,也還是土豪系的專用接頭接法最好用(尤其是在山上)。 其實接山泉水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取水部分,因為在取水時、勢必會連帶將水源處的泥沙雜質甚至是小生物給順便帶下來 所以,過濾、沉澱就是整個取山泉水工程的勝敗因素了~ 取水口做得好,那麼後續的問題都不大了~ 接下來該考慮的就是水管排氣的問題了~ 不過,師傅是專業的,看到水塔進水口的水壓那麼大,表示師傅的水管排氣工作絕對是做得確實的 基本上,上下兩集看完後,有幾點提供參考: 一、蠍子取水管的設計真的不錯,在小口徑的取水情況下,基本上師傅能夠在完全沒接觸過引山泉水工程的情況下就可以想出這招、足可證明師傅的思路絕對是優於常人的。 二、PE管的搭接除了無法使用膠水黏合外、其實還有不少的方式,至於哪種方式好、那就是見仁見智了(不過,使用專用接頭搭接卻是絕大多數人選擇的方式)。三、山泉水的取用,絕對需要經過沉澱、過濾的程序的,不可以直接引流到家庭水塔(甚至是直接引到家庭供水系統)使用,否則阻塞絕對是早晚的事。 另外有一個小建議: 水塔的浮球真的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山泉水在引水時最怕水停下來,因為水停下來的時候最容易出現被雜質給阻塞水管的情況 如果怕因為水塔滿了之後溢出來,建議可以拉一個溢水管,然後把水引流到別處,真的不要設浮球讓水停下來~~ 以第一次接觸山泉水引水工程來說,這個案子完成度可以給滿分了~~ 我個人也是在一次次的失敗後才學習到的~只顯示部分內容

金氏記錄最高的木瓜樹

01th January2022

金氏記錄最高的木瓜樹

By with 0 Comments
 金氏記錄最高的木瓜樹 於2021年9月12日,地點在巴西 Nova Aurora, Paraná,樹高14.55公尺。木瓜是樹嗎 木瓜莖橫切面(1)木瓜薄壁組織髓(2)初級韌皮纖維(3)幾乎未木質化的次生木質部(4)部份木質化的次生韌皮部木瓜楊氏模量為 2.5  GPa,木質化組織為莖重5-8%,一般的樹木通常為 10  GPa 資料來源:https://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news/2022/5/worlds-tallest-papaya-tree-discovered-in-brazil-697491?fbclid=IwAR32wB8GGkPiryywwe8LGQnKLiIsXNwdMq3Ob_TuOK1j1Vo7aRgEG2g9oqs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666717300696#f001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65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