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素及萘乙酸處理對盆栽玉蘭花生育與開花之影響

17th June2024

巴克素及萘乙酸處理對盆栽玉蘭花生育與開花之影響

By with 0 Comments
 巴克素及萘乙酸處理對盆栽玉蘭花生育與開花之影響 1-Naphthaleneacetic acid 本試驗分別以 0、100、200、400 及 800 ppm 巴克素(Paclobutrazol)溶液 100 ml, 進行盆內土壤灌注及以 100 ppm 之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 NAA)溶液全株葉面噴施,探討對玉蘭花盆栽生育與開花之影響,期能提高盆花觀賞品質。試驗結果顯示,不同濃度的巴克素處理盆栽玉蘭花,其株高、節間長度與花瓣長度均隨處理濃度增加而有明顯降低的趨勢,開花數、亞主枝及側芽數則隨處理濃度增加而增加,其中以400-800 ppm 的巴克素處理對盆栽玉蘭花之觀賞品質較佳。以 100 ppm 之 NAA 處理使 株高明顯降低,節間長度、花瓣長度、亞主枝及側芽數則明顯增加,NAA 處理對開花數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玉蘭花、萘乙酸、巴克素、植物生長抑制劑     5%=50000ppm 5%=50000mg/l 20g/L NAA=20000ppm然而,增加的量實際上會產生負面影響,並對植物的發育造成生長抑制。它已用於許多不同的作物,包括蘋果、橄欖、橙子、馬鈴薯和各種其他懸掛的水果。為了獲得預期的效果,必須以 20–100 μg/mL 的濃度使用。 必須以 20–100 μg/mL 的濃度使用(等於100ppm)結論: 巴克素或其它矮化劑效果更好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Naphthaleneacetic_acid https://www.tydares.gov.tw/upload/tydares/files/web_structure/4817/67-1.pdfhttps://www.hst-j.org/articles/xml/O9oX/  

公園施工不慎 水里300年「三代同堂」神木遭斷根

15th June2024

公園施工不慎 水里300年「三代同堂」神木遭斷根

By with 0 Comments
 公園施工不慎 水里300年「三代同堂」神木遭斷根周刊王CTWANT |中國時報楊靜茹2023年6月15日南投縣水里鄉永興社區300歲樟樹神木慘遭工人斷根,縣府到場會勘,在神木樹根患部塗抹黑色防菌藥劑,避免神木染菌生病(見圖)。(圖/民眾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南投縣水里鄉永興社區300歲樟樹神木慘遭工人斷根,縣府到場會勘,在神木樹根患部塗抹黑色防菌藥劑,避免神木染菌生病。(圖/民眾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南投縣水里鄉永興社區300歲樟樹神木慘遭工人斷根(見圖),縣府到場會勘,在神木樹根患部塗抹黑色防菌藥劑,避免神木染菌生病。(圖/民眾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南投縣水里鄉永興社區300歲樟樹神木慘遭工人斷根,縣府到場會勘,在神木樹根患部塗抹黑色防菌藥劑,避免神木染菌生病(見圖)。(圖/民眾提供、楊靜茹南投傳真)南投縣水里鄉永興社區高齡逾300年樟樹神木,被縣府列為南投縣珍貴老樹,近期鄉公所在神木旁進行公園環境改善工程,包商疑施工不慎,造成神木部分樹根慘遭斷根,讓居民震驚、不捨。縣府已對業者開罰並勒令停工,要求提出老樹保護計畫並通過審查才可復工。位於永興社區活動中心附近、俗稱「三代同堂」的3棵樟樹神木,最大1棵胸圍6.2公尺、高26公尺,初估樹齡超過300歲。2012年樟樹神木一度生病,經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劉東啟搶救及村民細心呵護,神木才恢復元氣,未料鄉公所進行「農村遊憩式公園整體環境改善工程」,疑施工不慎神木慘遭斷根。當地民眾不捨說,台灣農村聚落中百年、千年的老樹已經不多,若不好好呵護,死1棵就少1棵,萬一神木因施工死了,相當可惜;樟樹神木是聚落共同的回憶,近年常舉辦社區活動,他們對老樹有深厚情感,希望施工單位能從長計議,不要因工程而害死神木。縣府農業處指出,水里永興樟樹神木是南投縣列管的86棵珍貴老樹之一,水里鄉公所進行公園環境改善工程前未先呈報,致神木受傷,依《南投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將開罰1萬元至10萬元,並勒令業者停工,要求業者提出老樹保護計畫,並通過縣府審查才能復工。農業處研判,應是承包工人錯估神木樹根分布範圍,進行神木周邊排水改善工程時,不慎挖斷部分樹根,並非惡意為之,會勘後已先在遭挖斷的樹根患部塗抹黑色防菌藥劑,避免神木染菌生病,初步評估神木應不至於因此枯死。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85%AC%E5%9C%92%E6%96%BD%E5%B7%A5%E4%B8%8D%E6%85%8E-%E6%B0%B4%E9%87%8C300%E5%B9%B4-%E4%B8%89%E4%BB%A3%E5%90%8C%E5%A0%82-%E7%A5%9E%E6%9C%A8%E9%81%AD%E6%96%B7%E6%A0%B9-222511307.html

芒果仰制結果藥劑 青鮮素 maleic hydrazide

15th June2024

芒果仰制結果藥劑 青鮮素 maleic hydrazide

By with 0 Comments
 芒果仰制結果藥劑 青鮮素   maleic hydrazide青鮮素   maleic hydrazide 1986 年實驗 高溫期間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愛文檬果生育之影響Effect of Growth Regulators on the Flowering of “Irwin” Mango at High Temperature本試驗是以誘導檬果(Mangifera indica L.)產生不時花不時果爲目的,2年生愛文檬果共75株於花期過後,從3月至5月間每隔1個月用修剪掉半數著果的花序,使產生不同枝齡的新梢以供處理每次修剪25株。在8月下旬以Alar, Cycocel, Ethephon, Maleic hydrazide等各種植物生長抑制劑及硝酸鉀,每隔7天全株噴灑1次,每種藥劑處理共計15株,連續處理5次,皆無法誘致檬果新梢與不時花的產生。青鮮素   maleic hydrazide灌注500ml, 1500ppm 青鮮素,10公分高樹幹鑽2公分直徑孔,高壓灌注結果:maleic hydrazide=MH發生褐色藥斑    59頂芽水浸狀 18流膠程度嚴重 4落葉數 12頂稍枯死 8結論 : 硝酸鉀抑制成效更好 KNO3青鮮素   maleic hydrazide8月26日每7天噴一次,噴到9月23日,共噴5次結果:結論: 還是硝酸鉀效果比較好資料來源:https://scholars.tari.gov.tw/handle/123456789/12853https://journals.ashs.org/configurable/content/journals$002fhortsci$002f43$002f6$002farticle-p1794.xml?t:ac=journals%24002fhortsci%24002f43%24002f6%24002farticle-p1794.xml&t:ac=journals%24002fhortsci%24002f43%24002f6%24002farticle-p1794.xml

拯救全台刺桐,幫忙解決問題

14th June2024

拯救全台刺桐,幫忙解決問題

By with 0 Comments
 癡迷昆蟲神經研究,楊恩誠創全球首例,解開蜜蜂消失之謎,開發授粉蜂,對抗氣候變遷如果蜜蜂王國有文字可以記錄歷史,蜜蜂子孫們會讀到這樣一個篇章:「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的祖先集體變笨,容易生病甚至崩潰,幸好有一位來自台灣的科學家楊恩誠,在祖先的身上刺青,追蹤飛翔路徑,發現禍首是人類使用的農藥,讓祖先們中毒。這個發現讓地球人反省改變,才讓蜜蜂王國度過危機,地球人也得以永續。」楊恩誠是誰?他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觀察生物的科學奇才,迷戀小昆蟲裡的大世界,後來成為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他對蜜蜂的研究獨步全球,更首次證實只要 1 ppb 農藥益達胺,就會讓蜜蜂幼蟲中毒,成蟲時大腦崩壞,從而解開蜜蜂消失之謎,促使歐美等國加嚴管制類尼古丁農藥。自幼為生物觀察家,就學癡迷昆蟲神經學楊恩誠從小就喜歡觀察昆蟲,小學就對動物行為科普書愛不釋手,高中與同學參與科展,以黑紙沾黏蜘蛛網後撒上太白粉,取得便宜又清楚的「蜘蛛網拓印」,分析形狀不同的蜘蛛網,動物行為的奧妙讓他著迷不已。因為興趣,楊恩誠選擇就讀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父親也鼓勵他,「讀這個(系)好,能幫到農民」。楊恩誠入學後,熱衷於研究室實驗,例如以石蠟封住蟲體切成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寄生真菌的菌絲。作實驗彷彿辦案,抽絲剝繭找出答案。啟發楊恩誠對昆蟲生理與神經的研究,來自一個獨特的場景。大三時,他協助台灣昆蟲學會研討會播放幻燈片,內容是昆蟲電生理學研究,講述當時罕見的精密試驗儀器,昆蟲複眼接受光線後產生神經訊號刺激昆蟲反應,令他震撼不已,當下甚至「停格」,忘記按幻燈片,就此離不開昆蟲神經學。昆蟲神經學於 1990 年代的台灣並非顯學,楊恩誠至澳洲深造,研究蜻蜓複眼中的色覺細胞。楊恩誠癡迷研究,寒假時仍在實驗室重複解剖、製作切片、觀察結構、分析神經訊號的輪迴。無數試驗讓他透徹分析蜻蜓神經,人類僅三種色覺細胞,但「蜻蜓就有五種」,相關論文還收錄於昆蟲界重要書籍《The Insects》中。鑽研蜜蜂腦部組織,連續開刀精進技術後來楊恩誠把研究轉向蜜蜂,不僅因為蜜蜂貼近人類生活、學習能力好,也因為蜜蜂的生理、神經領域研究甚少,「想知道蜜蜂的世界長什麼樣子」。不過他解釋,蜜蜂腦部組織「形狀特別又較黏」,神經系統也比較曲折,量測儀器不容易深入蟲體,稍有遲疑還可能「被黏住」,研究技術門檻高。但這些無法阻擋他,耗費兩年以上對蜜蜂不斷「開刀」,扎穩研究蜜蜂的技術。楊恩誠投入蜜蜂研究之時,全球也開始出現蜜蜂「迷航」、無故消失等現象。當初各國已有不少「類尼古丁農藥益達胺」對蜜蜂的急毒性研究,普遍認為,若僅接觸 10 ppb 劑量,並不會造成成蟲死亡。但蜜蜂為何持續消失?科學界始終找不出答案。為何蜜蜂消失?發明「刺青蜜蜂」找禍首楊恩誠認為「蜜蜂不會無故消失」,他懷疑益達胺可能不會產生「急毒性」,卻會對蜜蜂產生「慢性毒害」。於是他飼養蜜蜂,餵食牠們含微量益達胺的糖水,再記錄外勤工蜂出巢時間、感受糖水後吐出口器等行為,想補足益達胺慢性毒的研究。研究發想說來簡單,但量化研究數據才是難題,楊恩誠想出了一個獨步全球的方法,他與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達德、江昭皚合作,用雷射雕刻機設計「微型刺青機」,於蜜蜂身上刻上 QR code,再於蜂箱口設置紅外線感應器,在每隻蜜蜂「進出家門」時掃瞄 QR code,計算外出時間,解決人工難記錄蜜蜂出巢時間的困境。幼蟲被農藥毒害,出現慢性毒害:早熟、變笨、易生病蜜蜂初初攝入微量益達胺時,雖會延長外出時間,但未有明顯異狀。不過楊恩誠不死心,他靈機一動,想到蜜蜂幼蟲也可能攝入含益達胺的蜂糧,於是把研究延伸到工蜂所飼育的幼蟲。初始,蜜蜂幼蟲未出現大量死亡或行為失調,但楊恩誠耐心等候,終於浮現成果。他發現,幼蟲僅接觸 1 ppb 益達胺,在長成工蜂後就開始出現問題,例如嗅聞糖水時,不懂得伸出口器取食。他解剖這些蜜蜂腦部,發現掌管蜜蜂記憶等學習行為的「蕈狀體」中的突觸變少,等於蜜蜂幼蟲中毒,長大後腦部發育不全,記憶與學習力銳減。楊恩誠繼續觀測,發現農藥造成蜜蜂內分泌系統異常,提早成熟,更快飛出去採蜜,結果因發育不全又缺乏記憶力,「不知道怎麼回家」。他還分析蜜蜂基因,證實益達胺干擾蜜蜂多達 578 個基因,最明顯的是控制免疫的基因。換言之,蜜蜂接觸益達胺後,會逐漸「早熟、變笨、易生病」,最終導致「蜜蜂族群崩潰症」(CCD) 爆發。研究促使歐盟禁用益達胺,台灣管制使用楊恩誠揭露益達胺毒害蜜蜂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廣傳,各國重新檢視類尼古丁農藥毒性,甚至檢討「評估農藥風險性」的標準。後續全世界相關學術報導超過百篇,持續印證類尼古丁農藥會傷害蜜蜂,歐盟、美國等也加嚴管制類尼古丁農藥。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科科長吳姿嫺說明,類尼古丁農藥雖對哺乳類動物的毒性雖屬低急性,但楊恩誠透過蜜蜂研究,顯示低劑量、長時間接觸仍可能具危害,也提醒農藥管理需注意「亞致死劑量」評估,健全制度。該系列研究也獲得國際重視,甚至讓歐盟於 2018 年底禁止田間使用類尼古丁農藥。楊恩誠的益達胺研究也讓台灣蜂農心生警惕。吳姿嫺表示,過去防檢署曾因荔枝椿象肆虐,預計准許益達胺用於龍眼、荔枝時,蜂農們強烈反彈,讓防檢署重新討論後,並未開放使用,更促使政府發佈「荔枝椿象防治警訊」,協助龍眼、荔枝農正確用藥,間接降低蜜蜂被毒害風險。維護台灣蜂產業,開發蜂蜜鑑定技術在找出全球蜂群崩潰的原因後,楊恩誠對台灣蜂產業的關切並未止步。他分析,常見的西方蜂由蜂農飼養,野生蜜蜂則有較高抗逆境能力,台灣蜂產業暫無瓦解疑慮。但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越南、泰國等廉價蜂蜜進口來台,甚至假冒台灣蜜販售,威脅台灣蜂蜜市場。楊恩誠與吳姿嫺等專家開始研發「蜂產品來源國鑑定技術」,防範國外蜜混充台灣龍眼蜜。楊恩誠介紹,不同國家的地理環境、蜜源植物等都有差異,團隊廣泛搜集國際間蜂蜜,並用精密儀器分析蜂蜜的微量元素、蛋白質、香氣物質等,以此判斷原產地。他強調,鑑定技術在眾人協力下愈趨成熟,相信問世後,「能保護本土蜂蜜不受進口(蜂蜜)打擊」。養蜂不一定只能賣蜜,開發「無蜂王」技術楊恩誠也認為,蜜蜂產業需適當轉型,養蜂不一定賣蜂蜜,可以建立「授粉蜂」產業。他表示,國際之間有生產授蜂的企業,台灣則多是蜂農採蜜完,再把蜜蜂販售給農民。但這時蜜蜂可能太虛弱,不一定有良好授粉表現;農民也多不具養蜂能力,加上許多作物以溫網室生產,蜜蜂螫傷人、撞網而死等問題有待解決。楊恩誠找學生謝祥文開發「無蜂王授粉」技術,用費洛蒙控制工蜂,讓蜂群沒有蜂王也不會瓦解,又無育幼負擔而更溫馴、專注授粉,讓小面積、溫網室栽培的農民反應熱烈。謝祥文表示,野外授粉昆蟲因氣候變遷逐漸減少,楊恩誠很早就關注、研究授粉蜂產業,才得以快速發展技術、找到合適的農民推廣,「他重視(技術)要實務應用」。拯救全台刺桐,幫忙解決問題除了蜜蜂研究,楊恩誠也經常接下與昆蟲有關的計畫。如刺桐釉小蜂入侵台灣,幼蟲鑽入刺桐樹內就難以根治,但刺桐非經濟樹種,被感染後較不被關注。當初楊恩誠接受現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請託,救治頻死的刺桐,「畢竟刺桐對某些地區是重要民俗植物」。為了對抗刺桐釉小蜂,楊恩誠到夏威夷學習對刺桐注射藥劑,清除葉片內幼蟲的方法。回台之後他覺得國外儀器不耐用,還自己買電鑽、注射器等自製注射筒,到台北、台南、台東及離島替 49 株病危刺桐「打針」、封好傷口,最終有 47 株被救活,「幫忙解決問題,很有成就感」。研究永無止境,「幫助農民」有目共睹楊恩誠對蜜蜂多年研究熱情不減,未來他想提升授粉蜂技術,讓農民有機會使用抗病、環境逆境較好的野生蜜蜂,與適合幫番茄授粉的本土熊蜂,確保授粉不受氣候變化干擾,部分農民購買授粉蜂不需依靠進口,又能因而保存本土種野蜂與熊蜂。楊恩誠並思考如何讓蜜蜂更貼近大眾,他正在研究蜜蜂識別空間能力,依此設計特殊花紋的衣著,使蜜蜂「空間感混亂」,避免蜂農與大眾被蜂螫。他也跨界合作,嘗試把蜜蜂結構透過沈浸式巨觀影像展現,方便大家欣賞,種種努力都為了讓國人能更關注蜜蜂。多年對昆蟲研究的貢獻,是否有如父親期許的「幫到台灣農民」?楊恩誠不敢斷言,只強調昆蟲研究永無止盡,能藉此回饋給農民甚至整體大眾的事情仍很多,他腦中還有很多計畫等著實踐,也教導後輩有傑出研究精神,「也要解決農民的問題」。資料來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05657/?fbclid=IwZXh0bgNhZW0CMTEAAR1iEEAE6SgZOTjK1LiBVUALljDspA_e0r396azimSqTjnlcE12kqTZj7aI_aem_ZmFrZWR1bW15MTZieXRlcw

馬達加斯加猴麵包樹起源 The rise of baobab trees in Madagascar

14th June2024

馬達加斯加猴麵包樹起源 The rise of baobab trees in Madagascar

By with 0 Comments
 馬達加斯加猴麵包樹起源  The rise of baobab trees in Madagascar a, A summary of the predicte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obabs under the Madagascar-origin hypothesis showing the probable migration routes of A. digitata and A. gregorii. The location of a controversial ancient land bridge49,50 between Africa and Madagascar is shown (dotted box) along with key evolutionary events. b, A summary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alagasy baobab species,

電腦組裝清單

13th June2024

電腦組裝清單

By with 0 Comments
 品 名 產 品 名 稱 數量 小計 備 註處理器 CPU 凍漲!【搭板或組PC】Intel i9-12900K【16核/24緒】(↑5.2G)/UHD770內顯/三年全球保, $10690 ◆ ★ 熱賣 1 10690 Intel Alder Lake-s 12代1700 腳位主機板 MB 微星 PRO B760-P DDR4 II(ATX/Realtek 2.5Gb/註冊四年)12+1+1相供電, $4390↘$3890 ◆ ★ 1 3890 Intel B760 / 1700 腳位(DDR4)-12~14代皆支援記憶體 RAM 美光 Micron Crucial 64GB(雙通32GB*2) DDR4-3200(2048*8), $3999 ◆ ★ 1 3999 桌上型記憶體 DDR4 雙通道固態硬碟 M.2|SSD 美光Micron Crucial

揹負式園藝割草機用的鋰電池起火 土城火警3人喪命!4顆鋰電池半夜輪流充電 父發現起火「潑水秒爆炸」釀禍

13th June2024

揹負式園藝割草機用的鋰電池起火 土城火警3人喪命!4顆鋰電池半夜輪流充電 父發現起火「潑水秒爆炸」釀禍

By with 0 Comments
 揹負式園藝割草機用的鋰電池起火  土城火警3人喪命!4顆鋰電池半夜輪流充電 父發現起火「潑水秒爆炸」釀禍   張羽緹 2024年6月13日 週四 下午12:07   新北市土城區延壽路一棟7層樓高的民宅,今天凌晨3時許發生大火,造成3人死亡。事發當時,4樓住著一家四口以及女兒的男友共5人。根據里長轉述,火災起因疑似是屋內充電的鋰電池爆炸,當時屋主李男發現起火後,因緊張用水潑向鋰電池,結果引發更大爆炸,才導致火勢蔓延。 里長表示,這家人從事園藝工作,平時父母、兒女及女兒男友共同經營小生意,並僱用了工人,但不清楚人數,每天這家人進出都會跟鄰居打招呼。 火災發生時,家中有4顆鋰電池從凌晨12時許在輪流充電。里長提到,事發後有聽到屋主李男說,「電池是從12點多充的啦!就是揹負式園藝割草機用的鋰電池。」事發時李男先發現火勢,他一緊張就用水潑向鋰電池,未料水一接觸電池便引發爆炸,火勢迅速失控。李男與女兒及時往下逃生,但妻子、兒子及女兒的男友往上跑,最終不幸罹難。 里長表示,凌晨3時30分左右,附近居民聽到異常聲響,隨即互相通知並報警。由於火勢猛烈,加上樓上加蓋阻礙逃生,3名受困者無法逃脫。事後,現場一片狼藉,消防隊員進行了數小時的撲救,但悲劇已無法挽回。 里長表示,「上面好像有加蓋吧,就是有阻礙到旁邊,會阻礙逃生。」目前女兒男友的遺體仍在7樓不方便搬運下來,李男情緒失控,緊急前往醫院見妻子和兒子最後一面。   資料來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328/8027797?from=edn_newest_index https://tw.news.yahoo.com/%E5%9C%9F%E5%9F%8E%E7%81%AB%E8%AD%A63%E4%BA%BA%E5%96%AA%E5%91%BD-4%E9%A1%86%E9%8B%B0%E9%9B%BB%E6%B1%A0%E5%8D%8A%E5%A4%9C%E8%BC%AA%E6%B5%81%E5%85%85%E9%9B%BB-%E7%88%B6%E7%99%BC%E7%8F%BE%E8%B5%B7%E7%81%AB-%E6%BD%91%E6%B0%B4%E7%A7%92%E7%88%86%E7%82%B8-%E9%87%80%E7%A6%8D-040730559.html  

那個農藥在噴的時候,風吹過來,我光聞到就頭暈,再把這樣的東⻄噴在稻米和⽔果上,然後⼈再吃下去,雖然我「沒讀冊」,嘛知曉「這是不對的」

08th June2024

那個農藥在噴的時候,風吹過來,我光聞到就頭暈,再把這樣的東⻄噴在稻米和⽔果上,然後⼈再吃下去,雖然我「沒讀冊」,嘛知曉「這是不對的」

By with 0 Comments
吳志寧知⾜的阿媽阿媽是⼀輩⼦勤奮作⽥的農婦,⼩時候她常跟我說:「我六歲就在養⽺、八歲開始做⾖腐,賣⾖腐、⼗⼆歲就開始做農事,⼀直到現在八⼗⼀歲了,還是會去⽥裡巡⽥⽔。」⼀輩⼦鄉居務農的阿媽,看似沒去過什麼地⽅,但其實她是非常有智慧的農⺠,她經常交代我們「咱做⼈不是家已好就好,⼀定愛⼤家做伙好,才是真正的好」,這是非常有社會主義福利國家思維的話語。在60年代開始,化學農藥盛⾏台灣的時候,阿媽也是抗拒使⽤農藥的農⺠,⼩時候她也跟我說過:「那個農藥在噴的時候,風吹過來,我光聞到就頭暈,再把這樣的東⻄噴在稻米和⽔果上,然後⼈再吃下去,雖然我「沒讀冊」,嘛知曉「這是不對的」。這時候的阿媽,已經有著進步的食安觀念了。在她八⼗⼀歲的時候,她請了懂得操作錄影的年輕⼈,帶著那時最先進正流⾏的攝錄影機V8,到家中的房間架設起來,阿媽就坐在攝影機前,滔滔不絕講了好多話,從童年到成長的回憶,⽣平經歷的艱辛奮⾾,細數著她與鄉親鄰⾥的⽣活點滴,⼀直談到對未來兒孫的諄諄教誨,錄了好幾卷錄影帶,留下她對⼈世間的關愛與期許之情。後來在阿媽⼀百歲冥誕的時候,⽗親和我決定製作⼀張紀念阿媽的詩歌⾳樂專輯,我才在創作的過程中,將阿媽錄的這些錄影帶拿出來數位化,⼀⼀觀看,這才發現,阿媽的這些話語,對⾝為晚輩的我們,仍然是充滿了最先進的智慧。其中有⼀段話這樣說:「阮這塊地,頭前有闊闊,後壁也闊闊,有真濟⼈叫我賣賣,再起樓仔厝,我不要啦,阮哪著起厝?阮就吃沒多少、穿沒多少,阮就給它這樣放著,好住就好,好⽤就好,較無是非啦。我有這樣交代你們了喔,我⺠國三年出世,八⼗⼀歲了,這麼多歲了」,那時的阿媽不但有著居住正義的觀念,還是⼀位懂得應⽤科技,懂得數位化的智慧農婦呢。⽔溝仔是我的洗澡間⾹蕉園是我的便所⽵蔭下,是我午睡的眠床清涼的⾵,是尚好的電⾵稻⽥,是最好看的⾵景⽔聲和⿃仔聲,是尚好聽的歌不在意遠⽅城市的⽂明怎樣嘲笑,母親在我家這⽚⽥地上⽤⼀⽣的汗⽔,灌溉她的夢〈泥⼟〉~吳晟Photo張照堂#吳晟詩歌裡的小故事刊載於 No.109期《鹽分地帶文學》資料來源:吳志寧  fb

樹木像是一桶水 93至98%由水組成 遠見

06th June2024

樹木像是一桶水 93至98%由水組成 遠見

By with 0 Comments
樹木像是一桶水 93至98%由水組成 遠見森林和供水的充足性有關不是什麼新的概念,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寫過森林砍伐會導致水資源流失。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冒險家和博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男爵(Alexander von Humboldt)寫道:「各地的人砍伐覆蓋著山頂和山坡的樹木時,似乎同時為後代製造了兩大災害:燃料不足和水資源稀缺。」喬治‧珀金斯‧馬許(George Perkins Marsh)在一八六四年的著作《人與自然》(Man and Nature,原書名是Man the Disturber of Nature’s Harmonies)中,從其外交及遊歷經驗中記錄了許多森林砍伐的例子和後果。他寫道:「森林消失時,儲存在其植物模組內(土壤或腐植質)的水分也蒸發了,那只會以大雨的形式返回土地,並把那些模組所化成的乾燥塵土沖走,使原本林木繁茂、潮濕的山林變成乾燥的岩脊。」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Collapse)、大衛‧蒙哥馬利(David Montgomery)的《土地:文明之蝕》(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等暢銷史書裡,收錄了許多移除樹木覆蓋而導致大洪災和大乾旱的警世故事,例如馬雅人、太平洋島民、法國阿爾卑斯山的例子。為了尋找「森林消失打亂水資源」的例子,我甚至不需要離家遠行就能找到。佛蒙特自然資源局(Vermont Agency of Natural Resources)發行的刊物《漣漪》(Ripples)在最近一期中提到,十九世紀末,來自歐洲的移民者消除了該州一半以上的森林覆蓋,結果導致「淨空的土地在冬季結冰較深,春天融冰的速度較快。春天時發生水災,夏天時溪流乾旱無水。佛蒙特的史學家塞繆爾‧威廉斯(Samuel Williams)於一七九四年指出,淨空的土地變得『乾熱,溪流不再供水』。土壤流失使溪流、池塘、湖泊的缺水現象更加惡化,影響魚類和動物數量的變化。」我讀到那篇報導時,想到佛蒙特州的「泥季」(融雪的三、四月期間,就像「泥季」兩字所述,泥濘不堪)並非註定發生的現象,而是老祖先為了騰出空間牧羊,積極剷除本地原生的老樹所造成的。「森林對水循環很重要」是很合理的主張。樹木可以穩定土壤,防止土壤受蝕,所以樹木的存在提高了土壤留住降雨的能力,而不是讓雨水直接流失,帶走寶貴的有機體。樹篷會攔截雨水,讓雨輕輕地落在地面上,而不是在裸地上轟炸出坑洞,或是積聚在地面上,超出土地的吸收力。在洛杉磯舉行的城市土壤高峰會上,樹人的創辦人利普基斯指出,下雨時樹木默默地執行吸收功能:一棵成熟樹木的根可以留住成千上萬加侖的雨水。那些雨水若是落在都市裡,會從柏油路上流進下水道,最後和廢水混在一起。利普基斯在簡報中分享這個資訊,他指出:「只要妥善設計都市空間,讓它模擬森林集水區的運作,就可以打造出都市樹木應有的運作模式。這個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情境,讓大家知道如何為環境的復原力做設計或改造。都市的樹木可以提供這些功能,但目前它們幾乎沒有發揮效用,因為它們與集水區的連結幾乎完全被街道、人行道、排水溝等都市化設施截斷了。那些都市化設施使水流出土地,直接流入排水系統。土壤要不是遭到壓實,就是表面覆蓋了無法滲透的東西。如果樹土周圍的土壤管理得當,樹木提供用水、淨水、碳儲存、棲息地、防洪的能力將會大幅提升,而且樹木因大小及其他條件的不同,留住的水分可能增至成千上萬加侖。」此外,樹篷所產生的樹蔭也可以幫地面降溫,使水分不易蒸發,從而把水分留在系統中。樹木會回收氧氣和水蒸氣,那可改善空氣品質,增添濕度。我們都知道接近樹木的感覺很棒,日本還有一種療法叫做「森林浴」,研究發現森林浴可以降低壓力及提升免疫力。生物學家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是大家公認的「樸門永續生活之父」(father of permaculture),他有一系列的影片即興地探討樹木的美好,以及樹木在景觀中的功能。他指出,樹木有93%到98%是水,「樹木站在那裡就像是一桶水」,他也把森林比喻成湖泊。為了讓一棵樹完全「潮濕」,那雨量足以淋濕四十英畝的樹葉。樹木攔截了多數降雨後,會引導雨水的流向。「重獲引導的雨水和直接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流向截然不同。」樹木引導的雨水是為了「滿足樹木自己的需求,每棵樹的做法都很不一樣」。墨利森指出,穿過樹篷的雨水(所謂的「穿透降水」)和一般的雨水截然不同,「那是樹木的洗澡水,是比降雨更豐富的東西。」這種樹木精華有不同的離子組成,含有微量元素,酸性比降雨低,「營養最好的牧草都長在樹木附近。」景觀中的樹木也減緩了水循環。奧華特寫道:「穿過溪流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單一水分子,是在搭生物的摩天輪。雨滴可能會碰到葉子,流到枝幹的樹皮上,接著蒸發,再變成降雨……落在森林地面的雪花則是在樹木的周圍層層堆疊,樹蔭擋住了太陽直射。」樹木以多種方式改善環境和人類的福祉:儲存碳;提供綠蔭;為鳥類、豹、狐猴等多元物種提供庇護;十月吸引賞葉遊客到佛蒙特州。利普基斯引用澳洲墨爾本市的研究指出,一區有40%的土地有樹篷覆蓋時,可以降溫攝氏五度。那不僅讓氣溫變得更宜人(墨爾本的夏季顯然有點兒濕黏),也可以解救生命。「澳洲出現過極度高溫,有些大城市的溫度甚至飆升到攝氏四十六度以上,有些人不堪連續三天的高溫而暴斃。」他寫信告訴我:「公共衛生研究員認為,讓溫度高點降低攝氏四度就足以拯救人命。他們也指出,民眾應該住在有茂密樹篷及潮濕土壤的地方,以便蒸發冷卻(evaporative cooling)。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多種威脅,墨爾本市的官員設定『40%樹篷覆蓋率』的目標,並開始在市區實施這項政策,好讓溫度高點降低攝氏四度。」樹木帶來的生態效益,以官僚術語來說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那種屬性可以增加雨水的效益,穩定及豐富土壤,避免地面過度蒸發。那些都是我們知道或直覺可以瞭解的功能。不過,諾布雷在報告中指出,樹木對水文流程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降雨流動。他主張森林是雨水生成的關鍵,沒有足夠的森林覆蓋,整個地區的降雨都可能變得一無是處。〈亞馬遜地區的未來氣候〉是一份論述鏗鏘有力的研究。閱讀那份文件會使人對亞馬遜數十億棵樹木的強大力量肅然起敬,也為其脆弱的狀態忍不住打寒顫。諾布雷說明亞馬遜的雨林如何為大半個地球供水,擔任「環境調節機」。他說大規模的密集森林是「綠色海洋」,其水分、浩瀚,以及和空氣與風的持續交流,就像藍色海洋一樣。他指出,盤旋在亞馬遜雨林上的雲,就像飄蕩在大海上的雲,也像在廣袤海洋上飄浮的水氣。亞馬遜上方的空氣是潔淨的,沒有灰塵,因為有雨水持續地刷洗淨化。「綠色海洋」這個詞是指在雨林上方及整個雨林之中一波又一波移動的濕度,那龐大的水氣支撐著驚人的動植物多樣性。為了更瞭解諾布雷描述的「森林-降雨」動態,我們需要先探索「蒸散」(transpiration)的概念。基本上,蒸散是指水分透過活體植物往上移動。植物透過葉子底面的氣孔(草類的氣孔是在葉片上),把水蒸氣排到大氣中。你可以把它想成植物的「呼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出汗」。因為氣孔會像閥門一樣開啟和關閉,讓植物釋放或保留水分,調節其自身和土地的溫度。蒸散是一種冷卻機制,是散發太陽熱度的方法。地面上若是沒有植物,陽光會直接投射在景觀上。捷克的植物學家揚‧波可尼(Jan Pokorný)製作了一本小冊子,標題是《樹能做什麼?》(What Can a Tree Do?),裡面列舉了樹木可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不過他是以廣告用語的形式表達。(例如:「這個裝置運作時完全靜音,不會產生廢氣或廢水,裝置的所有組件都是生物可分解的。」)波可尼幫樹木寫的「廣告語」說明了蒸散吸收及轉變太陽能的程度,所以樹木可說是世上最完美的空調裝置。以一棵長滿枝葉、樹篷直徑五米的普通樹木為例。在陽光普照的日子中,這棵樹至少可以接收一百五十千瓦時的太陽能。只要有充足的水,那棵樹在一天內就會蒸散一百公升以上的水。(波可尼說,比起五星級飯店的空調系統,那棵樹木的冷卻功力是飯店空調的三倍。)蒸散所消耗的能量,是以「潛熱」(latent heat)的形式進入蒸發的水中,這和你可以感受到的「顯熱」(sensible heat)正好相反。(你可以想像八月正午赤腳走在柏油路上,那就是一種顯熱。)即使在夏季最炎熱的時候,森林也是涼爽的。那有部分是因為樹蔭的關係,但樹木的蒸散作用也是原因──它使太陽能進入暫停的狀態。那些暫時擱置的熱量在冷凝時會釋放出來,那時水蒸氣就會變成液體。透過樹木的水分循環是不斷進行、而且是無形的,那是水蒸氣的平行宇宙,一種虛無飄渺的境界。英國生物學家兼作家柯林‧塔奇(Colin Tudge)在《樹史》(The Tree: A Natural History of What Trees Are, How They Live, and Why They Matter)中揭露了這個狀態:「如果有X光那樣銳利的視力可以透視森林的木材,那該有多好。整個森林看起來就像一群幽靈,每棵樹都是包著幽靈外層的上升水柱。」在亞馬遜那樣翠綠的熱帶森林中,碳、養分和水的循環都會加速:土壤-植物-天空的循環很快。植物能量的迅速循環引起了西班牙征服者的恐懼,所以他們稱叢林為「綠色地獄」(el Inferno Verde)。亞馬遜盆地的蒸散速度極快,每棵樹都是名符其實的噴泉,把地下大量的水轉到空中,就像自然湧泉一樣。諾布雷寫道,每一天熱帶雨林裡的每棵大樹「都可以從土壤抽取及蒸散上千公升的水」。樸門永續生活的先驅墨利森表示:「樹和雨的關係密切,樹和雲之間有不斷的交流。」由於雨林裡約有四十億棵樹,諾布雷寫道,估計「亞馬遜流域的所有樹木每天蒸散的水量是兩百億噸。所以,這些樹就像間歇泉一樣,把一道垂直的.蒸氣噴向空中,那道蒸氣比亞馬遜河還大。」森林因為有複雜的層次感及樹葉重疊,創造出大量蒸氣交流的表面積,所以宛如一台巨大的蒸散器。我們計算水資源及檢視水平衡時,往往忽略了植物。蒸散對水流通量(water flux)來說也許是次要的,常被稱為植物失去水分,但蒸散在水分移到大氣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二○一三年史考特‧傑斯可(Scott Jasechko)和同仁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份研究,他們使用同位素分析來判斷大氣的水分來源。那項研究顯示,從大陸傳到大氣的所有水分中,植被的蒸散約占80%至90%,只有約10%的水分是直接來自土地或水域的蒸發,沒有植物作為蒸散的中介。我們大多把植物視為吸水者,但它們也是決定水往哪裡去以及水能做什麼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植被──尤其是樹木,樹木蒸發的水分比草類和灌木還多──有助於影響天氣和氣候。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39668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