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羽松與它的膝根


    落羽松(Taxodium distichum)原生於北美洲的沼澤濕地,樹形勻稱如尖塔,冬季落葉前樹葉由綠轉黃,春季則又萌發出嫩綠的新葉,隨四季更迭而呈現不同的風貌,頗具景觀價值。在種苗業者的堆廣及人們口耳相傳之下,成為國內近幾年熱門的景觀樹種。本文透過簡要的文獻回顧,概述落羽松的生態特性及作為行道樹的適性。


    落羽松原生在飽和鬆軟的沼土壤或河川沖積土壤。落羽松的根部會在表土隆起而突出地面而形成木質化錐狀構造,稱為膝根(Cypress knees),其功能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這些膝根並不會萌發新的枝葉,反倒是有些種子會在膝根的裂縫或腐朽處萌芽、扎根。早年有些科學家認為其主要功能是作為呼吸根幫助根系在通氣不良的土壤進行氣體交換,但缺乏科學證據。1890年的科學人期刊指出其主要功能是如船錨般在經常流失的土壤環境提供支撐,近一步的研究則發現膝根的高度與生長環境的水位高度呈正相關。2015年的研究則證實膝根具有良好的通氣功能,但這些氧氣如何輸送及供給向何方仍是未知數。除此之外,關於膝根功能較可信的假說還包括逸散甲烷

認識完落羽松的原生棲地與它特殊的膝根,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國人對落羽松最常提出的幾個問題:
A.      膝根絆倒行人:
    針對落羽松的根系,佛羅里達大學提出的樹種介紹簡明扼要的指出:落羽松的根系並不是個問題Not a problem),並且在乾燥且排水良好的棲地並不會產生膝根,適合做為行道樹來栽種,包括在北美以外的地區。
  那麼落羽松為什麼在台灣會變成是個問題的,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植穴設計不良。每種樹都有其適合的生長環境,因此在種植行道樹及都市景觀樹木時,必須考量環境條件選擇適合的樹種並以適當的方式種植,亦即所謂的「適地適種」。
    台灣在98年版本的《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中規定「植穴面積應大於1平方公尺」,在104年版本中則修改為「不宜小於1平方公尺」。然而,依據德國學者的樹木力學研究,根系生長的空間必須大於樹幹直徑的8倍才能提供足夠的力學支撐力,也就是說1平方公尺的樹穴最多只能容納樹幹直徑12.5cm的樹,特別注意這指的是樹幹「最終的」直徑而非種植當下的直徑。這樣的標準下只足夠種植灌木或中小型喬木,若種植大喬木,則會對樹木生長造成壓力並可能造成樹根及周圍構造物互相擠壓。加上許多樹穴會填充廢建材或來歷不明的工業廢土,這些不良介質常會造成排水不良而限制根系向下生長,因而造成浮根、盤根等問題。對落羽松來說,排水不良的環境類似於其原生的沼澤地,會促使膝根的發生。
B.      膝根破壞鋪面
    事實上,國內外的文獻都沒有落羽松根系破壞鋪面的證據,相反的,在國內樹穴過小的情況下,我們很常可以看到樹根被周圍的水泥限制而在狹小的空間內盤繞、擠成一團的現象。
C.      根系鑽入建築結構體及排水管線
    根系為了氣體交換及吸收水分,會往水分及空氣較多的地方生長,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不同樹種的根系生長速度會有所差異,但皆遵循相同的原則,(即使是原生樹種亦然)。因此選擇其他樹種也許可以減緩,但並不能解決此問題,根本的做法應該是透過良好的設計及完善的施工,提供根系足夠的生長空間,並確實區隔管線空間及樹穴土壤,以防止兩者互相干擾。

  D.     落葉堵塞水溝及排水孔
    落羽松是針葉樹中極少數會完全落葉的樹種,這也是它獨特的景觀價值,然而這也意謂這它在每年的落葉期會產生大量的落葉,這是所有落葉樹種都會產生的問題,包括原生種的朴樹、櫸木。在選植階段設計者就應該明確考量這點並做好相應的規劃(例如遠離排水溝或在排水孔加裝篩網)。


針對已經發生的上述問題,如何解決?筆者的建議如下:

A.    膝根絆倒行人:
  目前常見的做法是定期切除膝根,但筆者認為膝根既是落羽松賴以生存的器官,也是獨得的景觀,不應頻繁去除,建議做好隔離帶,避免行人接近樹根生長範圍,如此一來同時可確保行人安全並避免土壤因踩踏而壓實。
B.     膝根破壞鋪面:在條件許可時,擴大樹穴並設置通氣孔改善土壤排水,抑制膝根的生長。
C.    根系鑽入建築結構體及排水管線:
    在條件許可時,改善樹穴土壤與建築結構、管線之間隔離,並將管線改為明管,方便維護且可避免問題再次發生。若樹齡已成熟,則可考慮透過樹冠縮剪抑制地上部生長,進而減緩根系的發展。針對已伸入排水管的根系,則建議定期將之剪除以避免阻塞。
D.    落葉堵塞水溝及排水孔:落葉季前,於水溝加蓋、排水口加裝篩網。

  體及一些網路文章指出落羽松非本土樹種,不適合做為台灣行道樹之用,筆者不同意此說法,如前文所述,落羽松產生的問題有些是落葉樹共通的問題,有些則是工程設計不良所造成,本文引述國外而三十餘年來累積的研究文獻及相關資料,針對國人常見的看法加以討論,希望能刺激讀者對落羽松有更全面的思考。

其他參考資料:


Share this:

CONVERSATION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