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生成城市街道路網(使用OpenStreetMap圖資)

31th December2024

自動生成城市街道路網(使用OpenStreetMap圖資)

By with 0 Comments
自動生成城市街道路網(使用OpenStreetMap圖資) Image
自動生成城市街道路網(使用OpenStreetMap圖資)地圖的網路工具: City Roadshttps://anvaka.github.io/city-roads/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羅馬道路的不同層次

31th December2024

羅馬道路的不同層次

By with 0 Comments
羅馬道路的不同層次 Image
羅馬道路的不同層次 基層 (Statumen) 基層是鋪在壓實地基土之上的一層,由粗大的不規則石塊組成。排水可透過石板之間的空隙流出。這層厚度約為25至60公分,由沙子和礫石構成。 墊層 (Rudus) 第二層是墊層,約20公分厚,由直徑約5公分的碎石和水泥混合而成。 核心層 (Nucleus) 第三層是核心層,這是一層混凝土,由礫石、水泥和沙子製成,厚度約為30公分。 表層 (Summum Dorsum) 最後一層是表層,由厚約15公分的大型石塊構成。但更常見的是,工人會根據可用材料,使用細沙、礫石或泥土作為表層。這層必須同時具備柔韌性和耐久性。 📸: History and Archeology 

Ed ecco l’ultimo albero del 2024. 這就是2024年的最後一棵樹。

31th December2024

Ed ecco l’ultimo albero del 2024. 這就是2024年的最後一棵樹。

By with 0 Comments
 Ed ecco l’ultimo albero del 2024. 這就是2024年的最後一棵樹。 Image
 Ed ecco l’ultimo albero del 2024.Lui è il meraviglioso Platano di San Rocco, da secoli addossato all’omonima, piccola pieve alle porte di Lendinara (RO).Questo enorme esemplare - il cui valore è attestato dalla sua iscrizione negli elenchi A.M.I. (Alberi Monumentali d’Italia) - era un mio “paziente” già da diversi anni quando, nell’estate del 2018, fu gravemente danneggiato da

台中全聯工地大火之後 郭永慶

30th December2024

台中全聯工地大火之後 郭永慶

By with 0 Comments
台中全聯工地大火之後 郭永慶 Image
 上週12/19台中全聯工地大火之後,老婆問我, 󠀠 "如果你在工地,遇到像全聯工地的大火該如何逃?" 󠀠 我回答: 󠀠 "如果我在冷凍庫上方施工,遇到地下室大量PS板起火冒濃煙,我也逃不出來。" 󠀠 為什麼? 󠀠 因為燒太快,等聞到時,已經跑不掉。 󠀠󠀠 工地和你想的不一樣。 如果你沒實際在工地跟師傅們一起工作過, 很難用一般大樓的逃生避難方法去思考。 󠀠 一般"已取得使用執照"的工廠或大樓, 都是通過消防安檢和驗收,但仍有可能發生大火,造成傷亡。 更何況是營建工地。 󠀠 一般的營建工地, 沒有火警偵測器,無法早知道,因為還沒裝。 沒有自動灑水系統,無法自動滅火,因為還沒裝。 沒有室內消防栓,無法用自行搶救,因為還沒裝。 沒有暢通的動線,因為到處在施工,到處堆東西。 沒有安全的樓梯,因為還沒做平整鋪面,容易跌倒。 沒有防火區劃阻隔煙火,因為門和牆還沒做好。 󠀠 加上, 濃煙上升的速度是每秒三公尺, 相當於一般住宅一個樓層高度。 󠀠󠀠 更何況,有些廠房倉庫, 為了使用需求,甚至會挑高到4~8米, 󠀠 請問你一秒鐘可以爬一個樓層嗎? 󠀠 一般人做不到。 󠀠 所以若工地燒起來, ​第一時間沒被撲滅, 火勢擴大, 濃煙很快就會經過樓板開口,管道間,電梯間竄到各樓層。 󠀠 你還沒被火燒到, 但已被煙嗆昏, 󠀠因吸入有毒氣體而罹難。 󠀠 當我想過一遍之後, 如果你問我, 󠀠 "在工地遇到大火濃煙, 是要往上逃?,還是往下逃?還是就地避難?" 󠀠 我只能說, 我不會讓我自己處在這種情境, 我也不會讓我們工地的師傅們,處在濃煙大火的情況。 󠀠

貢農貢食——藏著古老靈魂的「蕃薯粿」

28th December2024

貢農貢食——藏著古老靈魂的「蕃薯粿」

By with 0 Comments
 𒀯摃仔聊地方報—關於貢寮的森川里海人𒀯 ​ 週五的下午茶時間,來篇香氣四溢的「蕃薯粿」小故事吧~ 製作過程充滿對植物特性的了解、使用上的創意,以及滿滿的溫情 ❤️ ​ VOL.05 ​ 貢農貢食——藏著古老靈魂的「蕃薯粿」 ​ 圖/文 ​ 盧妍均 ​ 印象中,第一次吃到用筆筒樹葉柄磨成,煎赤赤的蕃薯餅,是在阿公過世後做七的某一個下午,那天可能是阿爸的心血來潮,做了一個很特別的筆筒樹磨泥工具,當時年紀小,好奇用手指頭摸摸那粗粗的細刺,完全不知道這奇怪的工具到底是怎麼變出來的?但這微弱的好奇心很快地就被端上桌那一盤香噴噴的蕃薯餅轉移注意力,漸漸這短暫童年記憶也越來越模糊。 ​ ​ 這幾天,阿爸採收了一些沒被山羌「收田租」收到的蕃薯,靈機一動請阿爸復刻古早版煎蕃薯餅 ; 在貢寮不難看見筆筒樹的身影,甚至在貢寮國小吉林校區(原吉林國小)泛黃的老照片中,瞥見當年校門口的柱子是筆筒樹樹莖做成的呢!不知從何時起,田的深處也長了棵筆筒樹。 ​ 阿爸瞄了眼屋後說:「以早遮生幾若欉筆筒樹,落尾樹仔發甲傷濟(筆筒樹)就較無看矣。」(以前這裡有長好幾棵筆筒樹,後來樹長太多就比較看不到了。) ​ 再指了指遠處說:「攏會發佇倚水的所在。」(都會長在靠近水的地方。) ​ 阿爸仔細地把葉柄上的分枝修飾掉,用刷子刷掉葉柄上的金毛後,鋸成同樣的長度併排在一起,阿爸的工藝魂瞬間燃燒,左瞧右看地讓每支葉柄都能盡量靠近,不留太大的縫隙,接著把竹子剖成約筷子粗細的竹枝,並將一頭削尖後穿過葉柄呈現竹筏狀。 ​ ​ 接下來阿爸教我怎麼把蕃薯磨成泥,料想不到的是如此簡單的工作竟非常耗時,轉眼數小時就過去了,難怪之前興致高昂地跟阿爸阿母說要做這版本的蕃薯餅,都用一副「妳在開玩笑吧?」的表情看著我。 ​ 好不容易把蕃薯泥都磨好,起了熱鍋挖一勺放進滾燙的油裡,「噗茲」、「噗茲」的聲響伴著蕃薯的香氣,忍不住興奮地喊著:「有喔!有喔!就是這個香味!」,一旁的阿爸也微笑著說:「有芳喔!」(有香氣喔!) ​ ​ 一盤懷念的蕃薯餅成了我們的下午茶點心,用筆筒樹葉柄磨的蕃薯泥質地細緻,在磨的過程中,不小心被磨到手指頭,雖然還是會痛但不至於受傷,當下感恩筆筒樹的溫柔。什麼調味料都沒有加,只是香煎而已卻有著豐厚的口感,讓我感到有些意外,或許,現在的我們常常忘記「單純」,也忘了其中的純粹吧! ​ ​ 註:筆筒樹是保有遠古蕨類型態的孓遺植物,也是「華盛頓公約」的二級稀有瀕危植物,然而臺灣的地理環境造就適合筆筒樹生長的環境,雖數量多尚未列為保育類植物,但近年植株集體染病仍引起關注。 ​ ​ 🍠 ┄┄⟢┄┄⟢┄┄⟢┄┄⟢┄┄⟢┄┄⟢┄┄ 🍠 ​ ​ #摃仔寮地方報 每兩個月發刊,內文含金量高,值得細細閱讀,歡迎大家到以下據點索取唷: 和禾聚落 狸和禾小穀倉 曙。旅 東北角之友 注腳雙溪 紅氣球又香又甜雙溪店 ​ 本期新增索取點: 咱倆Food.Cafe.Love 辣蟹醬燉飯有夠好吃 🦀️ 挖仔Wala